六成受访市民表示网购不用真名 个人信息泄露成主因



快递类骗局多发,令人防不胜防,你收快递用的还是真名吗?3月28日,媒体报道了《收到不明小礼品 当心暗藏大陷阱》一文,揭露了“陌生快递”这一新型骗局,已有市民被骗11万多元。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反响,不少市民表示,为防止信息泄漏与诈骗,自己的快递收件人名字一栏写的也不是真名。

  问卷调查

  近六成市民收件不用真名

  针对市民收件使用真名的情况,记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到的136份有效问卷里,将近60%市民表示自己使用的不是真名,超过20%市民表示自己身边的人“绝大部分使用化名”。

  问卷中的一道多选题“您和您身边的人为何使用化名”,有超过90%的市民选择了“保护隐私”,有超过20%的市民选择了“展示个性”,还有6%的市民选择了“表达对某名人或某事物的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填写问卷的市民中,超过80%的人表示自己曾接过诈骗电话,还有很大一部分表示曾有骗子冒充亲友、熟人、领导来添加自己的社交账号。

  记者梳理了问卷信息库的年龄特征,发现年纪越轻的市民越偏向使用化名,其中有些市民还使用过多个化名。

  95后张女士在市区工作,她称,考虑到现在信息泄漏太厉害,所以自己网购时用的都是化名,为了确认具体哪个渠道泄露自己的信息,自己还在不同电商平台使用不同的化名,例如在淘宝购物,那么使用的化名的姓氏就是“陶”。

  00后顾女士是一名视频剪辑师,她介绍,自己使用两个化名,单位地址的化名叫“王姐”,住处地址的化名叫“李逍遥”。

  “我买东西比较多,有些店家还会把商品和尺码名字标出来,像是我买某些衣物的话,就不想让太多人看到,毕竟人多嘴杂嘛,所以在单位用的化名就是‘王姐’。”顾女士说,在住处使用“李逍遥”是因为自己一方面喜欢看《仙剑奇侠传》,里面的男主角就叫“李逍遥”;另一方面觉得自己一个女孩子独居,用个男性化名可能安全一点。

  走访调查

  使用化名会影响收件吗?

  也有市民担心,使用化名是否会影响快递收发?记者走访了多家快递站点并采访了多名快递员,从对方反馈的情况来看,单收快递而言,使用真名与化名没什么区别。

  在鹿城区送了五年快递的季先生介绍,这几年来,使用化名或不用全名的收件客户越来越多,他和同事们也已经习惯了,“对我们送快递的来说,只要收件人的电话和地址是真实的就行,我们件送到了,就打收件人的电话或发短信,不少快递直接送到丰巢或快递驿站,客户会自己去拿。”

  也有一些快递员表示,他们最担心的是,有些用化名的客户留的是家属的电话,他们电话一报名字过去或者上门送件时,客户家属会说不认识这个人,一来一回很耽误时间,甚至有些还当作错件退回给商家,他们也会因此被客户投诉。因此,他们建议喜欢用化名的客户,最好让家属也知道一下自己的化名。

  市民伍先生家住瓯海区,他用的化名叫“伍泽天”(音通武则天)。他介绍,自己用这个化名10年了,一方面是怕信息泄漏,另一方面是觉得这个化名比较好记,“有时快递员会因为件太多而送错,自己一报‘伍泽天’的名字,快递员就想起来件送哪里了。当然,这个化名全家人都知道。”

  警方提醒

  今年快递类骗局87起

  这对快递类骗局,市反诈中心民警提醒道,市民除了保护自己的信息外,也要小心诈骗团伙冒充快递公司或商家客服行骗。

  据反诈中心统计,今年以来,我市共发生冒充快递理赔案件共87起,案损金额达到531.53万元,10万以上案件14起,最大案损金额为59.96万元。

  民警介绍,该类诈骗的套路一般是不法分子冒充购物平台客服或快递客服来电、发送短信,称受害人购物订单异常或快递在运输途中丢件、损坏,需办理退款手续。添加微信、QQ后,要求受害人下载视频会议软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并要求受害人打开银行、支付宝等APP进行转账操作,获取受害人支付信息,如受害人不配合,再进行盗刷。

  警方提醒,陌生来电自称客服,提出因商品质量问题或以快递丢失为由提供理赔的,当事人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再三核实,切勿下载陌生软件、提供个人银行卡信息,切勿转账!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Everyone has its disadvantage just like the god bites the apple. the bigger disadvantage you have, the more the god appreciate it.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